縣域經濟產業創新是城市群發展的重要引擎 |
|
發布時間:2020/9/26 新聞類別:招商引資 點擊次數:21 |
對于大多數中小城市和縣域來說,產業發展不可能是平地起高樓,每個城市都有著自身的資源條件、產業結構和企業群落。城市群功能和產業的重新分工,促進了城市群內部的產業轉移、擴散和下沉,只是為中小城市和縣域的發展帶來了外部機遇,而能否抓住機遇實現騰飛,還在于中小城市和縣域能否充分挖掘自身的核心資源、實現產業創新突破。東灘顧問長期扎根于區域產業創新領域,在縣域的園區經濟、文旅康養、產業地產等領域做過不少咨詢項目,這里我們希望對縣域經濟產業創新做個系統梳理,發掘新鮮的產業創新案例,呈現多樣化的產業創新路徑,本篇重點關注縣域的智造升級和創新突破。
一、賦能升級,由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跨躍 大多數的縣域產業都是以傳統制造業為主,而在經濟轉型升級、新經濟浪潮、新基建戰略等的推動下,我國產業發展正在邁入數字化轉型的深水區,智能制造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。面對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大趨勢,一些縣城正在實踐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。
案例鏈接:寧波余姚市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區
近年來,余姚市依托原有的產業基礎,著眼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、建設智能經濟示范區,推動了智能光電、機器人等一批特色小鎮建設。余姚的工業正在從散點式向集群化、從傳統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,智能經濟正成為余姚發展的“新引擎”。
1、余姚概況 余姚市是浙江省寧波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,位于寧波市的北部、杭州灣的南岸,占地面積1501平方公里,人口大約120萬左右。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6.26億元,在2019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中排名12位。
2、重點項目介紹 (1)余姚智能機器人小鎮
余姚智能機器人小鎮規劃面積3.4平方公里,以機器人關鍵部件研發制造為核心,以機器人應用和機器人旅游為延展,圍繞機器人產業鏈的上、中、下游進行布局,打造全國領先的機器人核心部件研制引領區、機器人高端人才集聚區、機器人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展示區。
(2)余姚智能光電小鎮
余姚智能光電小鎮規劃面積3.04平方公里,依托舜宇集團智能光電產業化基地項目,以“高端制造”為突破口,著力打造成為我國智能光電產業高地、創新高地、人才高地,終形成“中國制造2025”創新高地。
(3)余姚?托℃
余姚?托℃傄巹澝娣e3.32平方公里,以高端模具和模具關聯裝備制造為基礎,以模具創新創業服務、模具商貿與文化旅游為支撐,形成研發、設計、制造、試模、檢測、認證、展示、體驗、營銷等功能為一體的模具創新產業鏈。
(4)浙江工商大學薩塞克斯人工智能國際研究院
這是國內首個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,將在優質人才供給、創新產業驅動、數字研究、賦能智庫、智慧參謀等方面持續發力,打造“基礎研究+應用技術研究+產業發展”的學術價值鏈,構筑人工智能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新高度。
3、發展策略:明確主攻方向、培育龍頭企業、推動智能升級
(1)明確主攻方向
立足產業基礎,順應發展趨勢,明確機器人、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、光電信息、智能家電、高端金屬合金材料五大主攻產業,重點面向家電、五金、燈具、汽車零部件、消防器材、紡織、塑料、模具等產業,大力推進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“機器換人”。
(2)著力培育領跑者
重點圍繞五大主攻領域,培育一批上市龍頭企業、單項冠軍企業和創新型企業(3個50家)。深入實施“350”企業梯隊培育計劃和智能制造“雙十佳”企業培育計劃,優選三批131家企業納入“350”企業培育庫,推動舜宇、大豐、偉立、江豐等智能裝備企業發展壯大。
(3)推進智能化改造升級
按照“先診斷、再改造”的原則,啟動實施“兩個全覆蓋”工程。全面實施智能制造“千百十個”工程,鼓勵引導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,2018以來已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重點專項400多個;鼓勵家電等傳統產業領域骨干企業從設備改造向生產線升級、系統集成躍升,打造一批智能化改造2.0、3.0版試點項目。
(4)“人才+資本”創新扶持
打造國家高層次人才產業園、中科院協同創新體等平臺,組建“蔚藍智谷”產業基金、河姆渡機器人產業基金、“才·富”合作基金等,打通資本和智力的連接管道。連續舉辦國家級、省級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年會、中國機器人峰會、智能經濟人才峰會和全球智能制造創業創新大賽等,廣泛集聚各方英才,形成了人才-團隊-產業的裂變效應。
二、構筑國別產業集聚,推動技術轉移 外向型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,貿工技的產業路徑成就了一些城市,也誤導了一些城市。近年來,國際技術轉移、技術并購、國別產業園等,讓貿工技的產業路徑有了新的內涵。一些縣域城市積極作為,挖掘外企集聚價值,用本地企業完善外企產業鏈,增加外企產業粘性,搭建屬于自己的產業生態。
案例鏈接:江蘇太倉打造有科技含量的“德企之鄉”
太倉作為一個資源優勢并不突出的中小型城市,創造了可觀的產業奇跡,在2019全國百強縣中排名第7位。與產業奇跡相比,更讓人矚目的是,太倉是全國公認的“德企之鄉”,擁有300余家德國企業,堪稱中德合作的全國典范。
1、太倉概況 太倉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、長江口南岸,隸屬江蘇省蘇州市管轄。太倉隔新瀏河與上海市嘉定區相望,是江蘇省經濟為發達的縣市之一。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4.97億元,常住人口人均GDP高達18.4萬元。
2、發展歷程 太倉緊鄰上海嘉定區,依托上海嘉定區形成的德資企業集聚,以及太倉特有的小城市環境優勢,1993年,第一家德資企業——克恩里伯斯彈簧有限公司落戶太倉。在克恩里伯斯的帶動下,到2008年太倉已集聚了120家德資企業。
2012年,獲批設立中德(太倉)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,開始建設中德(太倉)中小企業工業園。2015年,建設太倉德國中心,這是繼上海、北京之后中國第三個德國中心,主要為太倉及周邊地區的德國企業提供產業服務。
2017年建設中德(太倉)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,在研發、產品升級、智能化生產等領域加強對德合作。由政府引導、克恩-里伯斯等骨干企業聯合主導的德國工業4.0研發展示中心正穩步推進中。
20多年來,太倉已集聚德資企業300多家,投資總額超45億歐元,年產值超500億元人民幣,有近50家是所屬行業的全球“隱形冠軍”,集聚了舍弗勒、克恩·里伯斯、通快、慕貝爾等知名德企。
3、發展策略:將“德國制造”的“基因”逐步移植到本土企業中 (1)推動本地民企與德企融合發展
在太倉已有400多家民營企業與300多家德資企業進行合作。太倉市每年都會組織民企“走進德企”活動,學習管理經驗、交流行業發展,促成產業合作。太倉市鼓勵本地民企與德企開展產業配套、技術研發、智能制造、標準制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,用本地企業完善外來企業的產業鏈。
(2)從產業合作走向科技創新合作
隨著德資企業的集聚,太倉加大對德企高端產業環節的招商,目前太倉已引入通快、克恩·里伯斯等總部企業10多家,托克斯、威格瑪等研發中心20多家,推動建設了新能源汽車檢驗檢測平臺、中德智造質量標準服務平臺、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。
(3)建立“德式精工職教”體系
打造“德式精工職教”與“德企制造”的良性循環。引導太倉職教中心、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等加強與德企合作,建設德資企業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、克恩里伯斯(中國)企業大學等,引入德國“雙元制”教育,通過職業教育綁定德企標準,實現產業工人基礎素質的提升,為德企包括本土企業培育職業技能人才。
(4)打造德國風情的配套環境
太倉學習借鑒德國經驗,從生態環境、綠色建筑、清潔能源、固廢回收和資源化等7個領域,創建中德生態示范城市實踐先導區。
近年來,太倉通過舉辦啤酒節、乒乓球賽、足球賽、萊茵之聲音樂會、德國大廚尋鮮之旅等一系列活動,呈現越來越多的德國元素,將德國的基因逐步移植到本土中。
三、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并行 縣域城市在牢固傳統產業根基的同時,也應該搶抓新經濟浪潮培育新興產業,實現經濟雙輪驅動。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實現從低端到高端、從傳統到新興的蝶變;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,邁向價值鏈中高端,搶先布局未來賽道。
案例鏈接:江蘇邳州傳統產業培育新動能、新興產業后勁勃發
早年的邳州是一個以木制品、建材等產業為主的傳統制造業基地,如今的邳州,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凱歌。邳州在2019年中國經濟百強縣排名46位,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都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。
1、邳州概況 邳州隸屬于江蘇省徐州市,位于蘇魯交界處和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地帶,周邊鄰近徐州機場、臨沂機場和連云港機場三個機場。邳州行政面積208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40多萬。
2、產業格局 (1)傳統產業培育新動能,不斷做長產業鏈條
邳州作為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和板材加工重鎮,銀杏綜合加工、板材及加工產業成為邳州的兩大傳統支柱產業。近年來,邳州不斷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建設木制品和木結構產業示范園區,引進國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質量監督檢驗中心;加大發展銀杏精深加工產業鏈的建設,聚焦醫藥、保健品、化妝品等產業,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創新動力。
(2)新興產業后勁勃發,高端半導體產業突出
近年來,邳州新材料與新技術、生物醫藥產業、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,特別是半導體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從企業到集群式發展的飛躍。邳州經濟開發區圍繞高端半導體,推動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產業全產業鏈發展,已集聚了包含9家國內龍頭企業在內的40多家具有影響力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企業。
3、邳州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發展策略
(1)發展模式創新,打造集成電路新高地
在發展思路上,按照產業發展難度及市場空間,確立先材料、后設備,先后道(封測)、后前道(制造),先中端、后高端,先邊緣,后核心的發展思路。以先進封測為突破口,以重大項目為引領,先后發力材料鏈、設備鏈、技術鏈、應用鏈,打造全國集成電路及ICT產業新高地。
(2)堅持鏈式發展,建設活力迸發生態體系
堅持產業鏈式發展,形成企業間資源共享、抱團發展的良好態勢。以博康、上達電子、華興激光為龍頭,圍繞光刻材料、封測材料、光電材料3條半導體材料產業鏈,打造全國唯一的系列光刻膠生產基地;以影速光電、魯汶儀器為龍頭,建設半導體制造、半導體檢測2條設備產業鏈。
(3)科技人才創新,引領高端產業加速集聚
堅持“高端產業虹吸高端人才、高端人才助推高端產業”人才理念,實施雙招雙引,搭建了高層次平臺載體。截至目前,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2人、院士2人,獲批江蘇省“雙創計劃”人才52人,江蘇省雙創團隊5個。以領軍人才和團隊,盯緊產業前沿科技,加大半導體龍頭企業的引進,實現一流產業集聚。
四、資源不足科技補,自主創新謀發展 隨著全球新經濟的蓬勃發展,有風景的地方興起新經濟,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生態經濟模式。資源稟賦有限、人才基礎薄弱、區位優勢不顯的縣城,可以通過科技創新撬動高質量發展,完成從“模仿制造”到“創新創造”的嬗變。
案例鏈接:浙江新昌實踐山區小縣大科創
新昌作為浙東典型的山區小縣,通過持續地堅守主業、創新發展,先后實現了從欠發達山區縣到全國百強縣、從全省重點污染縣到國家級生態縣的亮麗轉身。新昌縣在2019年中國經濟百強縣排名61位。
1、新昌概況 新昌縣位于紹興市南端,其地“八山半水分半田”,百里巖疆,交通不便,是典型的資源小縣,也曾是浙江省的次貧困縣。新昌縣行政面積1213平方公里,人口43萬,為浙江省第二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。
2、產業集聚 進入新世紀以來,新昌以低端紡織機械、制冷配件、汽車零部件和化工醫藥等為主的傳統產業體系,逐漸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轉變。目前新昌產業主要以高端制造、生命健康等產業為主,占比達85%以上。通用航空、工業機器人、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。萬豐航空小鎮、日發航空產業園的建成讓新昌的航空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。
新昌現有銷售超百億企業3家,上市企業10家,培育了一批全球細分市場的單打冠軍,形成了維生素E、維生素A、四通換向閥、電子膨脹閥、微通道換熱器、合金輪轂等一批在全球都有話語權的拳頭產品。萬豐科技工業機器人、日發精機軸承行業自動化系統、陀曼機械MES系統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。
新昌為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建設單位、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、浙江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,2019年入選中國創新百強縣,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4%以上。2019年,全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9.5%,而新昌這一數字則維持在70%以上。
3、新昌縣的創新發展策略 (1)政府發力創新服務
建立創新驅動領導小組,持續研究創新改革,協調創新推進工作;建立科技指導員制度,發動機關干部參與科技創新,選調200多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擔任科技指導員,幫助企業解決創新發展問題。
設立科技創新獎勵,“上不封頂、下不設限”,明確科技財政投入占比不低于10%,每年安排4億元用于科技創新、人才引進和戰略性產業發展;實施“天姥英才”計劃,每年安排5000萬元以上資金,為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等提供生活補助、科研創業經費。
設立專項風險補償金,完善風險補償辦法,支持銀行創新科技金融產品,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貸款與投貸聯動業務,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科技創新。
(2)企業深耕主營產業
新昌的企業更側重升級而非轉型,很多大企業都是二三十年來堅守主業,通過一次次科技創新,使功能更好的產品替代原來的產品,用性能和效率更高的生產工藝替代原來的舊工藝,由低級鏈條分工轉向更高級產業鏈分工。在房地產高速發展時期,90%以上的新昌企業沒有涉足房地產,偶有涉足的也把賺到的錢投到主業的技術研發,絕不動搖實業的主體地位。
(3)營造科技創新生態
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、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10家、院士工作站12家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家、省級外國專家工作站11家。建設浙江理工大學新昌研究生培養基地、浙江工業大學新昌研究院、中國計量大學新昌創新研究院等,將新昌的產業端與高校、科研院所的研發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。
發展異地研發孵化,建設新昌杭州紫金科創港,實現項目研發孵化在杭州、產業化在新昌。構建“線上平臺運營+線下專業顧問”O2O服務模式的新昌科技大市場,打造高效技術轉移通道;建設產學研合作大數據庫,企業負責人通過手機App就可與專家實時互動;積極舉辦國際科技對接活動,組織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。
|
|
|
|
|
|
電話:0516-86591102
0516-60316985
0516-80316639
地址:邳州市議堂鎮張家港東路1號濱河工業園區 |
|
|